远法青年说| 守一方青绿,护一世山河
当法徽的光芒照进绿水青山
当司法的温度融入田间地头
便有了这篇
来自基层法庭的真情实录
洋坪人民法庭干警方剑波
分享自己在法庭工作的心得感悟
以“三颗心”为钥
解锁生态司法的实践密码
守一方青绿 护一世山河
方剑波
来到远安县人民法院洋坪人民法庭,在参与“法护青绿”工作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司法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形成了三点心得感悟,我将其概括为“三颗心”。
我们曾办过一起非法狩猎案,被告人张大哥(化名)的故事,至今想起仍心头一暖。
他年近五十,糖尿病缠身,家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要赡养。山里的野猪总毁庄稼,一年辛苦眼看要打水漂,情急之下,他设了捕猎的套——这一设,就触犯了法律。![]()
![]()
庭审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可当说起生态赔偿金,这个刚借遍亲友缴清罚金的汉子,头垂得很低,眼神里全是黯淡。我们去了他家:低矮的土房漏着风,桌上堆着密密麻麻的药瓶,老父亲拄着拐杖连门都出不去。
法不容情,但法亦有情。我们反复和检察院、林业部门协商,终于想出了“以劳代偿”的法子:让张大哥用补种树苗,来抵偿生态损失。
后来再去山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一边要回家照顾父亲,一边扛着锄头在山坡上挖坑、栽苗。阳光洒在他汗湿的背上,那些新栽的树苗歪歪扭扭,却像极了他重新支棱起来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要的正义:既守住了生态的“绿”,也保住了老百姓的“体面”。
我们常说,守护绿水青山,靠的不是一两次判决,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所以我们的工作,从不止于“案结事了”。
我们带着“环保法治课堂”走进校园、村委会。在“爱鸟周”活动上,我们给孩子们放动画,教他们认候鸟;搞有奖竞猜,问“一只青蛙一年能吃多少害虫”“一棵大树一天能释放多少氧气”。![]()
![]()
记得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小手抢着回答:“我知道!大树是地球的肺!”她眼里的光,像星星一样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预防永远比惩治更有力量——今天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明天它就能长成守护山河的参天大树。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
2024年春天,我们把环资案件的庭审,搬到了旧县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被告人站在被告席,学生、护林员、村民坐在台下,审判长当庭普法,把“为什么不能乱砍树”“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讲得明明白白。我们深知,每一次审理非法狩猎案,都是在守护生物的多样性;每一次上山宣讲,都是在为子孙后代夯牢生态的基石。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走在田埂上、蹲在山林间,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责任。![]()
![]()
曾经,我很羡慕樊锦诗先生守护莫高窟的浪漫——壁画飞天,千年梵音,多动人啊。可如今我懂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守护的“洞窟”。
我的“洞窟”,没有华丽的壁画,却有漫山的苍翠;没有悠远的梵音,却有溪流的潺潺。在这里,我们守的是青山,护的是绿水,扛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揣的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往后的日子,我想继续做这片山河的“守护者”——让每一棵树苗都能扎根,让每一条溪流都能清澈,让法徽的光,永远映着这方土地的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