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说:我和远安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3-07 点击数量:281

在这个属于广大女性同胞的节日

即将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来听

一名扎根基层的女法官

诉说她和远安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312152059.jpg

01为什么选择来远安?

来到远安,有一定的成分是机缘巧合。我从小受家庭影响,给自己定的方向就是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没有给自己设定过其他职业。所以,2008年大学一毕业,我就开始参加公务员考试。报考远安前,我对这里,乃至宜昌几乎一无所知,仅仅是因为岗位合适选择了这里。

初到远安法院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审判执行楼、宿舍楼位于同一院内,在宿舍住下的第一晚,四周特别安静,静的我睡不着,当时我还调侃自己,这么安静还挺适合我喜独喜静的性格,可以好好修身养性了,旁边就是军工厂,出门也安全的很。但是当时并未想到,我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待的久了,我发现这片土地竟然还很有趣,去年到嫘祖后,我走过化石路、吃过西河鱼,摘过桑果子,吹过茶园里的风,每种体验都很愉悦。来到这个让我欢喜的地方,我很庆幸最初的 “偶然选择”。

02是什么让你扎根远安?

就像我刚才说的,是因为喜欢这片土地。但是也是因为我更热爱这份工作。进入司法队伍,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必然性。上小学时,电视里常常播放律政类的电视剧,时常让我看的入迷,总是设想自己长大成为法官亦或是律师,我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在小学就已经定下,并且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现在的我扎根在远安,扎根在远安法院。

一方面,远安是一个温暖、朴实的地方,远安法院是一个温暖、包容的单位。初来远安时,方言差异让我无所适从,记得有一次去双利村送达,原告老婆婆站在田埂上,气愤的数落着邻居的不是,说着说着来了一句“他把马里瓜扔我田里,把我田砸里都是坑”,我一边做笔录一边问她“啥瓜?在哪呀,我咋没看到?”老婆婆更愤怒了,一边说一边指,说这么多我都看不到吗,边上的老王庭长赶紧说“看到了看到了,我们这就记下来,她是外地来的,听不懂方言”,从那时起我牢牢地记住了马里瓜就是石头,也是从那时起我又学会了一种母语,那就是“远安话”。之后又遇到了许多次听不懂方言、记不清笔录的尴尬,但是总有同事替我解围,那时我就觉得远安法院真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有包容、有友爱。

还有一次,因为一件山林权属行政案件,我们一行三人去茅坪场勘查山林,当时是冬天,山里处处铺着雪,一路上我看着路边白菜上的冰壳,觉得特别漂亮,好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家乡虽然雪量更大,但是菜叶、树叶上并不会有冰,也许是雪太大了,来不及结冰就已被厚厚的雪花覆盖。到了山脚下我才后知后觉发现这里的山不是景区的山,需要抓着树枝左右挪步,才能向上攀爬,当时觉得爬上去以后我的手肯定废了,但是没想到陪我们上山指路的老村组长从兜里拿出一沓白线手套递过来,当时的他在我眼里不亚于救星。类似于这样的淳朴举动,在后来的工作中也遇到不少,一个个美丽、质朴的瞬间,让我逐渐热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城一民。后来,这件行政纠纷,在我们与政府的协同努力下,得到了圆满协商解决,两户村民长达二十多年的积怨得到化解,崭新的林权证也让他们有了定心丸,积怨化解的成就感不亚于考试超常发挥。一件件案子的有效办理,让我逐渐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领导同事的肯定,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实现,远安是我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已难以分割。

让我坚守远安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是我坚守远安的坚强后盾,在法院工作的这些年,我会经常往返几百公里调查案件,也会常常加班至深夜,我的父亲、丈夫、公公婆婆,总是不问原因的支持我、理解我,并主动承担起家庭重担,这些来自家人的支持,让我清楚的知道,不论多晚、不论多累,鸣凤镇里总有一盏灯是等待我的,这里有我的家,这里是我的家。

在远安,我是一个异乡人,从“异乡人”到“同行者”,从中原法理到楚地民情,对我来说,这是一条跨越千里的自我成就,我很珍惜这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