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远法】严克芳:纸页外的光,见两种“扎根”的纯粹
编者按
阅读,是藏在卷宗背后的诗与远方,更是每一位法院人心之所向的星辰大海。远安县法院高度重视“书香法院”建设,以书为媒、以读聚力,引导干警在墨香中品味真谛、在学思践悟中涵养初心、在分享交流中传递智慧。本期,我们一同走进法官助理严克芳的读书世界,聆听她在字里行间收获的思考与感悟。
翻开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时,没料到纸页会变得这样沉——不是文字的重量,而是一个人把“信仰”二字揉进人生每道转弯的赤诚,像峡江的水,撞在礁石上,溅起的不是浪花,是能照见人心的光。
读着书里那句“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感觉活得才有力量”时,正对着案头没看完的卷宗,忽然就愣了神。我们基层法院人总在问:纷繁里怎么守纯粹?法槌落下去时,怎么把“为人民”的承诺砸得实?直到想起鲍卫忠法官,答案突然就清晰了。
“要做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那样鞠躬尽瘁”——鲍卫忠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话,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标尺。他倒下前的半小时,还在电话里催干警“快把班莫村的执行救助材料报上来”;文件柜上贴满的便利贴里,那张画着红圈的“急!”,成了他留给世界最后的牵挂。原来“纯粹”从不是喊出来的:是明知山有险,仍把法徽别在胸前;是生命到了最后一刻,心里装的还是群众的冷暖。
陈行甲在峡江转弯处选了“向下扎”。在巴东当县委书记时,见不得百姓受穷,哪怕收到死亡威胁,还是铁腕反腐,一年揪出87名贪腐官员;嫌干部办事慢,就推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的制度,倒逼干部高效履职。这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硬气,在鲍卫忠身上也亮得很:为1900块的案子,他开车几十公里跑三趟山村;为化解8年的土地纠纷,他三闯佤寨——第一次吃闭门羹,第二次被刀挡在门口,第三次赶上佤族新米节,他端着自家酿的水酒,按着佤礼一步步走近,酒碗一碰,多年的冰才算化了。三年“磨”完650件“钉子案”,他说“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这话像颗种子,种在沧源佤山24年,长成了“老黄牛”的模样:俯身时裤脚沾着泥,起身时法徽映着民心。
陈行甲说“政治洁癖是我的铠甲”,把“干净、自强”刻进了巴东的魂。这“干净”,正是我们法院人的命根子。鲍卫忠当执行局长那几年,发出去114万多司法救助金,75个特困老乡受了益,可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记在本子上,清清爽爽,经得起老乡们在火塘边掰着指头算——“鲍法官的账,比自家米缸还清楚”。
陈行甲从峡江走向公益,鲍卫忠在佤山燃尽光热,而我们,守着基层的一方法庭,也是在守着“纯粹”的灯火。不用怕路远,也不用怕事小,把每一次调解做细,把每一笔案款算清,把每一个群众的难放在心上——就像他们那样,扎根泥土,让法徽的光,亮在人间烟火里;让我们的名字,刻在老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