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人大常委会听取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报告
10月27日,远安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法院关于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县人民法院在县委坚强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作用,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诉源治理理念贯穿在诉源、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构筑“四防线”源头治理模式,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密织诉源防线,“化”纠纷于萌芽
风险矛盾早排查。积极争取县委政法委支持,与县内行政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议、纠纷共调机制,依托“宜昌市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收集整理辖区内争议动态,建立纠纷线索台账。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的线索,发出“吹哨预警”,协同相关部门会商研判,共同研究制定重大风险防范预警方案。落实风险隐患日排查制度,常态化上报各类风险信息,协助属地做好平安稳定工作。
法治参谋早介入。以法庭为支点,当好政府法治参谋,3名乡村综合法庭庭长全部挂职任乡镇党委委员,1名专业法庭庭长挂职任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1名业务庭庭长到乡镇脱产挂职任党委委员、副镇长。法庭庭长常态化列席党委会、参加乡镇综治例会50余次,报告辖区案件动态和矛盾线索100余条,以司法建议、白皮书等方式提供决策参考,为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活动提供法律服务,组建专班上门化解矛盾20余次。
法治理念早普及。组建“小法徽”普法先锋团,4名庭长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4名青年干警任普法宣讲员,深入开展“点单式”法治宣讲,开办法治讲堂、法治夜校。建立“林长制+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开展“巡河+巡林+研学”等生态普法活动20场次,从源头预防生态资源类违法犯罪。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扩大以案说法辐射效应,发布普法宣传80余篇,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
筑牢诉前防线,“止”纠纷于未讼
多元解纷凝聚合力。坚持党委领导、多元共治,助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大格局。纵向建立四级联调工作体系①,延伸至乡镇、村、组等社会治理最末端,培养法律明白人,提高治理水平;横向拓宽“法院+N”多元解纷力量,多层次、多方位化解矛盾纠纷。提请县委政法委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年度社会治理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基层纠纷预防化解责任,确保我县万人成讼率控制在50件/万人以内。
诉调对接拓展升级。选派年轻“一审一助二书”法官团队,入驻县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开展“委派调解+指导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形成一站式多元解纷闭环工作模式,实现当事人解纷“耗时短、花钱少、效果好”。今年以来,共委派诉前调解案件784件,调解成功593件,出具司法确认书243份。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②39.56%,位居全市基层法院前列。远安“法院+工会”调解成功率100%的经验做法,被省高级人民法院作为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云上调解赋能增效。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进乡村,在3个乡村综合法庭、1个综治中心速裁庭各配备一套音视频调解设备,推行线上调解、畅通信息互联。探索在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村委会、工业园区内打造“共享法庭”,配套调解设备、监控、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畅通“村、镇、法庭、法院”四级互联,法官在线提供法律咨询、指导矛盾化解,助力打造“无讼村居”。
巧设诉中防线,“解”纠纷于诉内
调判结合促事了。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仍树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理念,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案结事了”贯穿审判全过程,通过诉中调解结案373件,调解撤诉结案509件,调撤率58.77%。在裁判过程中强化释法说理,大力开展巡回审判,通过“巡回法庭+公开审理+现场说法”的方式,在当事人所在地的村委会或者群众家中就地办案,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从源头上减少类案发生,今年以来,共开展巡回审判44场次。
便民诉讼暖民心。升级改造诉讼服务大厅,优化当事人自助服务区和服务窗口,提档升级“一站式”诉讼服务。以“庭室站点”③为依托,在原有4个人民法庭、3个巡回审判点、2个法官工作室基础上,增设7个生态司法保护基地、3个环保司法服务站、1个旅游诉讼服务点,构建点面结合、全域覆盖的便民司法服务网络。针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上门开庭,开展周末法庭、夜间法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优化流程提效率。简化鉴定评估、胜诉即退费流程,着力解决程序性事项耗时问题,截止目前审限内结案率98.48%,位居全市基层法院第一;诉讼案件平均审理时间36.2天,较去年同期下降1.72天。适用小额、速裁程序审结案件295件,简易程序适用率90.13%,较去年同期提升5.9个百分点。推行“线上立案、电子送达、线上庭审”一体化服务,共网上立案1803件,网上立案率100%;网上开庭138次,电子送达1500余人次。
严守诉后防线,“终”纠纷于诉末
判后答疑化心结。坚持每案必答疑、以案释法理,结案后随案发放《判后答疑告知书》,主动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判后答疑的权利,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司法裁判内容、正确认识司法裁判结果、正确对待司法强制措施,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一审服判息诉率91.46%。充分利用司法建议延伸审判职能、拓展审判效果的重要功能,认真研判案件背后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和行业监管漏洞,积极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发出司法建议4份。
执源治理探新路。提请县平安办印发《全县解决执行难三年行动方案》,将“切实解决执行难”纳入依法治县、平安建设重要内容,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县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加强“立审执一体化”执源治理的实施办法》,树立审执一体化理念,在执行前端发力,推进案件自动履行,提高裁判文书可执行性,从源头解决执行难。建立洋坪法庭直接办理执行案件新机制,今年以来共执结案件23件,执结率93.33%。
息诉罢访疏末端。完善县人民法院《院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压紧压实院领导值班接访和包案责任,进一步畅通涉法涉诉信访渠道,引导当事人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减少重复申诉和来访。落实“信访必录、有信必复”,及时跟踪督办、限时办结,做到群众信访事项“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在县综治中心设立法院信访接待窗口,每周二安排1名年轻干警轮流值班。今年以来,共值班36人次,接待信访当事人34人次、解决涉法涉诉问题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