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法青年说|在“风口”坚守
也是民意的"第一触点"
这扇"民心门"里
没有宏大叙事
只有俯身为民的坚守
正义不仅要实现
更要以最温暖的方式触手可及
本期《远法青年说》
一起聆听立案庭干警郭桐妍
日常工作的点滴与心声
有人问,法院的“风口”在哪儿?我认为:法院的“风口”不在法槌落下的法庭,而在立案庭的窗口——这里说话最多,嗓子常是哑的;走路最勤,鞋底磨得薄;要接住当事人最急的诉求、最躁的情绪、最盼的目光。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我们在这“风口”里,用“温度、速度、尺度”守住的那扇“民心门”。
用“脚步”量出来的温度
立案庭是司法为民的第一扇窗,可有些群众,却走不到这扇窗前。
一对老夫妻攥着皱巴巴的纸片来咨询:“我妈想打官司,可她瘫痪在床,挪不动身子咋办?”没等多说,干警们拎上公文包就动了身。车轮碾过六十多公里蜿蜒的乡路,最后停在一间低矮的瓦房前。没有办公桌,他们就蹲在床边;没有打印机,他们就手写记录。干警俯下身,将耳朵凑到老人耳边,一字一句听清诉求;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把“赡养”“立案”这些专业词,换成老人能听懂的家常话。当老人在病榻上按下手印,老人攥着那张手写的立案登记表,手都在抖:“原以为这事难办,没想到你们把‘法院’搬到了家里。”
这就是立案庭的温度——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碾过六十里乡路的车轮,是床边俯身倾听的姿态,是让正义“走出去”,走到那些走不出家门的人身边。
用“弯腰”撑起来的速度
立案窗口的“快”,从来不是赶时间,而是让群众少跑一趟、少等一刻的踏实。
还记得那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来申请赡养费,材料皱成一团,急得直冒汗:“我腿脚不好,填不明白材料,这得跑多少趟啊?”年近六十的老庭长没多说,搬了把椅子让老人坐下,自己干脆半跪在桌边——膝盖抵着冰凉的瓷砖,手指一遍遍抚平褶皱的材料,从填补信息到核对证据,一忙就是两个多小时。手续办完时,老人攥着回执单,原本紧绷的肩膀松了下来:“我以为得跑三趟五趟,没想到一次就成了!”
这就是立案庭的速度——俯下身,是为了让群众的事“快一点、再快一点”;弯下腰,撑起的是司法便民最实在的速度。
用“耐心”握准的尺度
立案庭是正义的“第一道岗”,既要守住“严”的底线,更要留足“暖”的余地。
有位老人来起诉,材料不全,管辖还存疑。窗口干警林琳没有说“不行”“回去补”,而是先递过一杯热水:“您别急,咱们慢慢捋。”她指着法条,一条条说清楚问题;担心老人记不住,又手写了一张指引单,帮他联系法律援助。一小时后,老人拿着指引单走出大厅,突然转过身道:“谢谢你没把我推出去。”
这就是立案庭的尺度——不是冰冷的“符合”或“不符合”,是严丝合缝守程序,也有心贴心解难题;是不让一份合法诉求“卡壳”,也不让一次滥诉“过关”。这尺度里,藏着对“公正”最朴素的理解:我们既要守好门,更要扶好人。
立案庭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家长里短”的琐碎和“急难愁盼”的重复。我们见过当事人拍着桌子发火,也接过他们放下心防后的眼泪;我们熬过嗓子冒烟的上午,也走过披星戴月的下乡路。往后的日子,我们还会守着这扇门,把每一件“小事”办实,把每一份“期盼”接住,因为这扇门后,装着老百姓对正义最真的期待,也装着我们身为法院人,最踏实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