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化纠纷 司法为民“不打烊”
夜幕降临,晚上7时的远安县人民法院调解室依旧灯火通明。承办法官与书记员正等候在这里,为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开展线下调解。这是法院为配合当事人工作时间,特意安排的“加班调解”。
案情简介
本案原、被告本是相交多年的朋友。2023年9月,被告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原告借款7万元,当场出具借条并约定借款期限为1年。然而,直至2025年9月,约定还款期限已过一年,被告仍未偿还任何本息。在此期间,原告多次上门或电话催讨,均未得到明确答复,无奈之下只得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院调解
加班解民忧 温情化矛盾
承办法官阅卷后发现,双方并非恶意对立,而是因“熟人借贷”的情谊牵绊与还款争议陷入僵局,若直接开庭审理,不仅耗时费力,更可能彻底割裂多年友情。为此,法官第一时间主动电话联系双方,初步沟通后确认两人均有调解意愿,但新的难题随之出现——被告主动致电法官说明困境:“法官,我白天要上班,请假不仅扣工资,还可能影响工作进度,最早得晚上6点才能下班,白天实在没时间来法院。”
“你的情况我们完全理解,时间不方便没关系,我们安排加班调解!”为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当即敲定调解时间:“今晚7点,咱们在调解室见,争取一次把问题彻底解决。”
当晚7时,原、被告准时到场。调解中,法官并未急于宣讲法律条文,而是先从“朋友情谊”切入,引导双方回忆过往相处的信任与互助;待双方情绪缓和后,再结合案情细致解读法律规定,既明确被告逾期还款的法律责任,也耐心倾听其当前的经济困境。在法官“情理兼顾、法理相融”的耐心疏导下,原告表示愿意放宽还款期限,被告也当场承诺会尽快制定详细还款计划。最终,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一场险些伤及多年情谊的“熟人借贷”纠纷,在夜晚的调解室里画上圆满句号。
小法徽提示
“熟人借贷”别随意,这些要点要牢记:
1.借款时务必签订书面凭证。即便关系再好,借款时也需出具借条或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息标准、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坚决避免“口说无凭”;
2.妥善留存资金交付证据。通过银行转账、微信或支付宝转账时,务必在备注栏注明“借款”字样;若以现金交付,需让对方出具收条并注明收款事由为“借款”,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
3. 严格遵循诚信原则履约。借款人应按约定及时足额还款,若确有履约困难,应提前与出借人坦诚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出借人也需理性催讨,避免采取过激方式,共同维护健康的借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