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的烦恼之装修篇
当你买了新房,拿到钥匙
兴冲冲地开始装修
想把房子装成“梦想家”
装着装着就变成了“麻烦家”
签合同时
设计师拍胸脯保证包你满意
可一开工
问题就像“连环炮”一样砸过来
今天“小法徽”就带你盘点一下
装修中的那些事儿
情景一:合同里的“文字游戏”
签合同时,设计师口头承诺“全包省心、超一线品牌、60天工期”,补充条款却暗藏猫腻(如“全包仅含基础硬装”“不可抗力可顺延工期”,这类模糊表述容易引发争议)。
装修合同是坚实保障,核心条款要写清、签明,工程内容、标准、材料品牌型号、工期、延期赔偿、付款方式、验收标准、保修时长等核心内容都要写入合同。另外,装修公司的“全包价”“免费升级”等承诺,需落实到合同文字,以免纠纷时口头承诺难举证。此外,警惕低价陷阱,报价远低于市场价时,需核查是否存在“漏项”,避免后期增项加价。
情景二:材料里的“偷梁换柱”
明明定的A材料,装修公司却以A款没货、涨价等理由以B款代替,选的石英石被替换成岗石,说的环保等级是ENF级,到手只有E0级,遇到材料“偷梁换柱”,真让人头疼不已。
验收材料时,要仔细核对品牌、型号、规格等信息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认真查验装修公司提供的产品合格证、环保检测报告等文件,确保材料质量达标。若发现材料不符,应立即与装修公司沟通,要求更换合格材料,并保留相关证据,以防纠纷。复印装修公司提供的详细材料报价清单,标注“此为最终报价,无漏项”并签字,在结算时逐项核对,若发现材料与清单不符,可依据备份拒绝支付。此外,签订合同时可明确约定材料替换的违约责任,增加装修公司违约成本,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情景三:增项里的“无底洞”
装修时,增项问题常让业主头疼。原本谈好的价格,施工中却不断出现“额外”项目。例如,合同原本只含基础墙面处理,施工时装修公司提出墙面需额外做防裂、找平处理等,每项都额外收费。
装修过程中,所有的增减项目在施工前都必须经过业主的签字同意,所有没有得到业主签字、确认、同意而产生的费用,一律可以拒绝支付;此外,业主需复印留存装修公司给的项目报价清单,以便在结算时进行核对,避免装修公司无中生有乱收费。
情景四:验收的“终极大考”
不少业主在验收上栽了跟头,有些装修公司急于收尾拿钱,验收时走马观花,只挑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说说,对水电线路隐蔽工程、防水工程等关键部位却敷衍了事。
重点验收隐蔽工程,如水电线路、防水工程,测试插座通电情况,发现瑕疵时,现场书面记录、拍照留证,明确整改时限,未整改完成前,拒绝在《验收单》签字,避免“签字即认可”。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与装修公司沟通,要求其限时整改。别因怕麻烦或想快点入住而妥协,否则小问题可能成大麻烦,影响生活质量。验收合格后,妥善保管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若后期出现质量问题,可凭资料要求装修公司履行保修义务。
“小法徽”提醒
事前选对主体:选择装修公司时,核查“两证一照”——验证营业执照;查看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确认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拒绝“无资质游击队”。
事中盯紧过程:每个施工阶段(水电、泥工、木工、油漆)完成后,签署《阶段验收单》,有问题当场提出并约定整改方案,避免“问题积累到最后难解决”。
事后理性维权:若发生纠纷,优先与装修公司协商;协商无果可向当地住建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若涉及金额较大,可凭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提起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双方恪守诚信:装修公司按合同约定提供材料、完成施工,不隐瞒增项、不偷换材料;业主按付款节点及时支付费用,不无故拖延或拒绝验收,双方共同履行合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