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法青年说|追着光,成为光

发布时间:2025-10-15 点击数量:100

"他乡"到"故乡"

"案子"到"暖心事"

嫘祖人民法庭庭长徐楠婷

用泥土里的脚印

诠释着"基层法官"最朴素的注脚

她如一束不耀眼却恒定的光

照亮了青年干警的成长路

本期《远法青年说》

一起聆听嫘祖人民法庭干警石明阳

在法庭与徐庭长共事的点点滴滴

 

追着光 成为光

石明阳

还记得初次见徐庭长时,徐庭长操着一口河南话与我交流,勉励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那个画面至今想起来都让我觉得倍感温暖。后来我来到了嫘祖法庭,每天跟着徐庭长上山下乡。第一次跟着徐庭长下乡时,她笑着和老乡打招呼,亲切地问“屋里老人身体咋样”。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基层法官”四个字,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某句定义,而是“如我在诉”的共情。

今天,我想讲讲这位“榜样”,讲讲她如何带着我,在司法道路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

第一束光她把“他乡” 走成了“故乡”

徐庭长是河南人,却把远安当成了自己的家。

三伏天,我见过她走在晒得发烫的田埂上,去偏远村落开庭的身影;也见过她清晨就迎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去调解一起林权土地纠纷的模样。

有人问她“离家这么远,想家吗?”她指着法庭墙上“司法为民”的标语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哪里的老百姓需要我,哪里就是我的‘家’。”

第二束光她把“案子” 办成了“暖心事”

徐庭长常说:“法官手里拿的是法槌,心里得装着人情。”去年那起抚养费执行案,至今想起来都温暖。

被执行人潘女士因为见不到双胞胎女儿,赌气不肯出抚养费。徐庭长没有急于强制执行,而是先去社区问潘女士的近况,又去学校见孩子。见到两个孩子低头躲闪,不愿意和人说话,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纸,让两个孩子把对母亲的思念画下来。

事后她拿着孩子们画的画找到了潘女士,轻声说:“孩子眼睛里的期盼,比判决书更重。咱们当父母的,不是要争输赢,是要给孩子撑起一片能看见光的天。”

最终,潘女士不仅缴纳了抚养费,还和前夫约定了每月探望的时间。今年过年,徐庭长收到潘女士发来的照片:两个孩子搂着妈妈绽放出了灿烂的微笑。她指着照片跟我说:“这就是法治的温度——不是判个对错,而是把破碎的温暖,一点点拼回来。”

第三束光严谨细致之光 深入我之骨髓

作为新干警,我第一次写交通事故判决书时,因为对伤残补助金标准模糊,文书漏洞百出。徐庭长并没有指责我,而是拿出红笔对我的文书进行逐字逐句地修改。为了确认一个冷门的补助标准,她在办案之余打电话请教中院的同事,笔记记了满满两页。最终,在徐庭长的指导下,我的判决书终于修改合格,从那以后,每次我写判决书时,总会想起徐庭长用红笔画出的那一道道痕迹,这成了我心中的标尺。

徐庭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只是把基层法官的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温暖而结实。她就像一束光,虽不耀眼,但足以温暖人心。我想,所谓“榜样”,就是你追着她的光走,走着走着,自己也慢慢成了光。往后的日子,我会把这份光洒在每一处院落里,每一片田野上,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有责任的法院人!